新闻中心 /News
唐伯虎在镇江画的《金山胜迹图》下落成了不解之谜
唐伯虎在镇江画的《金山胜迹图》下落成了不解之谜唐伯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我们知道的脍炙人口的典型的故事就是《唐伯虎点秋香》。可能很多人眼中的唐伯虎风流倜傥,才华过人,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则是命运波折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而唐伯虎的一些艺术作品虽然饱受人们的追捧,有部分也确实和他有着同样波折的命运,比如《金山胜迹图》。
20多年前,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刊登的《烈火的秘密“线”争夺战》,在海外华人界广受关注。那是一个关于大汉奸汪精卫之妻陈璧君为了保藏唐伯虎名画《金山胜迹图》,与志在必夺得名画的日本文化大特务山本四太郎周旋,终而保全此画的故事。故事惊险、曲折、离奇,但又因矛盾和漏洞太多,令人们似信非信。国内不少报刊出于猎奇,争相转载此文章,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为了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有必要简略介绍这个影响颇大、扑朔迷离的争夺名画的故事
《金山胜迹图》是明唐寅的杰出作品。唐寅(1470-1523),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土,桃花庵主,还有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刻苦学习,很有才华。弘治十一年(1498)为应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30岁时因科场案而连累入狱,不久被发往浙江为吏,曾游历匡庐,天台、武夷等名山,后来鬻画卖文,名重当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金山胜迹图》是他流传下来的山水画中的精品,生动地描绘了镇江金山上的寺塔亭桥,着色淡雅清俊,笔法工整细腻,展现了镇江金山的美丽风光。《金山胜迹图》曾落到汪精卫手里,后被日本人抢去。
1910年4月,身为反清同盟会会员的汪精卫,企图谋杀当时的摄政王载沣。东窗事发后,汪精卫被捕入狱。按照大清律例,汪精卫必死无疑。但碰巧这时爆发了武昌起义,清政府处于一片恐慌之中。载沣为了拉拢汪精卫,让他倒戈,便密奏当时当家的隆裕太后,希望通过送一幅名画给汪精卫,以达到收买的目的。
隆裕太后在接见汪精卫时,便把唐寅的这幅《金山胜迹图》给了他。由于清廷大势已去,汪精卫并没有为它效力,而是揣着《金山胜迹图》和一南洋女子陈璧君结了婚。
《金山胜迹图》为明朝画坛四大家之一唐寅的名画,在明代就颇负盛名,清代时为乾隆皇帝所得,后来又流传到慈禧太后的手中,直到清朝覆亡一直珍藏于清宫之内,后来才辗转到了汪精卫、陈璧君夫妇的手中。
清末民初之际,战乱缤纷,汪精卫、陈璧君二人因居无定所,担心名画有闪失,于是就将《金山胜迹图》藏于天津蓟县独乐寺愚山法师的藏经室内。
1912年 两人客居在天津张一帆的公馆内,张一帆是陈璧君父亲的故交。后来张一帆从大连返回天津时,在塘沽码头遇刺,并死在手术台。当汪精卫夫妇从医院返回张公馆时,发现张公馆已经遭到武装匪徒的打劫。幸好陈璧君有先见之明,把《金山胜迹图》放在天津郊区独乐寺一个叫愚山法师的经室内,这个法师与陈壁君有故交之情,《金山胜迹图》才得以幸免于难。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金山胜迹图》藏在独乐寺的消息不知怎么被日本人打探到了,日本人在1026年成立了一个由山本四太郎负责的“东方史馆”这个史馆的任务主要是搜集中国文物的情报,而唐寅的《金山胜迹图》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他们把此图在待搜寻的文物目录中列为“线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就成立起负责搜集中国和亚洲国家珍贵文物的专门机构“东方史馆”,将中国几乎所有稀世珍贵的重要文物一一编号列成目录,作为伺机攫取的目标和对象。
中国明代大画家唐寅的名作《金山胜迹图》,被日本“东方史馆”编号为“线”,列为日本伺机攫取的一件重要文物之一。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一大批日本文化特务相继潜入中国,四处打探“线”的下落。经多方努力,日本文化特务终于得知这幅旷世名画竟在南京伪政府主席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手中。日本文化特务山本四太郎获悉后,非常高兴,于是精心密谋,伺机劫掠。
1941年1月11日,汪精卫伪政权的“首都”南京城,发生了一起奇怪的火灾。那天下午3时,第三号汉奸头目
的私寓突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由于那天风大火烈,不到半小时,两座建有地下室的高级别墅被烧得精光。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闻讯赶到。她一到现场,便问地下室是否着火。周佛海哭丧着脸说:“汪夫人,完了!我辜负了你的重托。”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利用清廷无力与军抗衡的时机,东山再起,做了总理大臣,兼领北洋全军。当时光绪、慈禧已先后逝世,隆裕升为太后。
为了拉拢党人,一日,隆裕太后在肃亲王的安排下,在御花园接见了汪精卫,并向汪精卫赠送一轴古画。汪精卫待四周人静之时,悄悄将画展开,一看是唐伯虎的《金山胜迹图》,不禁失声叫道:“千古真迹,我今成百万富翁矣!”
说起这幅古画,还有一段奇闻。此画原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当年巡游江南时,从苏州收买来的。据说,要不是皇帝的面子,这幅古画的要价可高达黄金万两。就是说,能用这些黄金照式照样铸一口金山寺的“金钟”。乾隆据为己有后,便挂在书房之内,早晚相伴,十分珍惜。
日本人一直对此画伺机而动,1940年1月,对此似乎有所察觉的陈璧君匆匆赶到天津蓟县,准备悄悄携带《金山胜迹图》从塘沽搭乘开往青岛的“海鸥号”游轮取道返回南京。1月26日夜,陈璧君预定搭乘的“海鸥号”驶出塘沽后不久,就在渤海海面上被山本四太郎率领的几十个日本人拦截住了,船上5名中国船员和19名客商全被抛入大海。然而,日本人搜遍了全船,也没找到陈璧君和《金山胜迹图》的影子。
原来事先已得知了消息的陈璧君,早已偷偷改乘日本客船“富士丸”从塘沽潜回南京了。躲过一劫的陈璧君迅速将名画秘密转存在大汉奸周佛海家的一间设有钢骨铁门结构的地下密室中。
回到南京后,陈璧君整天心神不定,决心改变藏画的地方,于是便想到周佛海家里的地下室。原来周佛海在修建自己的洋房时正是淞沪会战期间,他预感到中日之间将会有一场大战,于是特意在花坛下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地下室抗战期间许多文人和政客都曾经在这里避难。陈璧君秘密来到周佛海家,提出了她的想法。这时她的身份是汪主席的太太,对正想往上爬的周佛海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便一口应承了下来。
佛海府上前,为怕画有假,曾经叫原湖南长沙“宝斋堂”一个俞姓老先生进行过鉴定。这个俞姓老先生是汪精卫的老师,身怀绝技,有一手临摹古人山水画的技艺。为了不让祖国珍宝落入汉奸的手里,他连夜赶制了一幅摹品,并请个顾姓裱画师帮忙装裱,然后把仿制品还给汪精卫。在周宅失火后,他带着真迹逃到镇江,后来就不知下落。有人说他是饿死在金山寺里。这段话就是那顾姓裱画师说的,他的话是真还是假,已经难以考证。如真是俞姓老先生带走真迹,后来又落到谁的手里?这是一个谜。
山本四太郎从内线手里知道了陈璧君藏画于周佛海家的消息。由于周是当时南京政府的要员,明抢不太合适,并且地下室周围防备严密,只有用暗盗的方法。1941年1月,日本文部省和大藏省的官员访问南京伪政府,山本巧妙安排汪精卫夫妇和周佛海等人陪同考察,然后暗中调动特务,利用特制的切割器打开地下室,撬开保险柜,拿走了《金山胜迹图》。为了掩盖罪行,便四处浇上汽油球盟会官方网站,点火焚烧现场。
事过不久,无孔不入的日本文化特务再次打探到了确切消息。于是,在一个大雨之夜,日本文化特务山本四太郎带着10多名特务,趁汪精卫、陈璧君、周佛海等汉奸头子晋见日本官员之机,偷偷潜入周佛海住宅内,用切割机打开地下室铁门,盗走了《金山胜迹图》。随后,日本特务们在周佛海宅纵火,销毁罪证,掩人耳目。
然而, 放到周佛海家里的地下室《金山胜迹图》最终还是被日寇弄到手。得到真迹的山本四太郎欣喜若狂,亲自押着宝图回到了日本。国内对山本的盗窃成功也是赞不绝口。但此时有一个叫加藤佐木的日本情报处官员对这幅画的墨色和纸质提出了疑问。 后经国内最好的古玩文物专家的鉴定,证明是出于高手的伪作。日寇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宝贝却是一幅赝品。
《金山胜迹图》这幅旷世名画被运到日本后,经日本“东方史馆”的专家鉴定为高仿逼真的赝品。日本的文物专家们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而山本四太郎则被指责为“日本鉴古史上最愚鑫的妄动者”。山本四太郎不堪忍受重压,在一个夜晚跳海自既然日本人拿到的是腰品,那么真迹又到了哪里? 山本四太郎闻讯,恼羞成怒,跳海自尽。
真迹到底到哪去了?是周佛海对画起了吞古之心,以假画换走了真画?还是汪精卫叫人收藏时狡兔三窟,把画藏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也许汪精卫从清宫里拿到手的本就不是什么真迹,当时的裕隆太后为了敷衍汪精卫,叫高手临摹了一幅《金山胜迹图》送给他,这也是可能存在的事实。或者是周佛海对画起了吞古之心,拿一幅假画换走了真画?他至死也没有说出这幅画的确切下落。还有就是陈璧君狡兔三窟,把画藏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对于这一历史谜案,有人推测运到日本的《金山胜迹图》的确是唐寅的真迹,只是狡猾的日本人为了混淆视听浑水捞鱼,故意使了一个指真为假的障眼法。也还有人认为陈璧君藏在周佛海家的是一幅假画,真正的《金山胜迹图》早被陈璧君藏到了别处。
据传,陈壁君欲将真正的《金山胜迹图》藏于周佛海家之前,曾请汪精卫的老师俞某进行鉴定。俞某临摹古画技艺高超,有以假乱真的本领。俞某为防止国宝流入大汉奸之手,连夜赶制赝品一幅,自己留下《金山胜迹图》的真迹,将赶制出来的赝品还于汪精卫、陈璧君夫妇。
这个藏宝、夺宝的故事确实颇为吸引人,且很有画面感,在神秘的烈火中烘托出一个历史之谜。但问题在于,日据南京时期,南京西流湾8号周佛海公馆只在1944年9月12日失过一次火。那次大火烧得很突然、很神秘,洋楼被焚毁约三分之一(现在此洋楼仍存,早已重修整过)。火灾发生当日,周佛海、杨淑慧夫妇惊恐万分,十分悲痛。据说家中损失惨重,珍藏的包括《史可法绝命书》真迹,明代唐伯虎、文徵明等名家字画线种极珍贵的文物都毁于一旦。
当时,伪《中华日报》、《南京朝报》等均作了报道,南京民间则传说是周佛海夫妇看到日本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策划了“假失火事件”,暗地里已将从民间巧取豪夺而来的《史可法绝命书》等价值连城的宝物及金银珠宝秘密转移走。
前文提到的《烈火的秘密“线”争夺战》一文中提到的1941年1月11日周佛海公馆发生的大火,则似乎出于作者的虚构,因为根本就没发生过。
为了弄清情况,专家曾设法查阅过敌伪首都厅相关档案,并未发现1941年1月周佛海公馆失火的出警、消防等记载。周佛海夫妇在距中山路西流湾约5公里的城中慈悲社58号,还置有一幢洋楼(购于1940年初,登记在杨淑慧名下)。
前些年,专家走访过当年慈悲社周宅的看门人和湘籍厨师,问了些周家失火的情况,两位老人均表示只听说过三十三年(1944年)西流湾8号周公馆那次失火,驻南京的日军总司令部几位将领特登门慰问,并调4名派宪兵协助加强保卫工作。
下面,再说说唐伯虎所谓名画《金山胜迹图》是否存在。唐伯虎名唐寅,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出生于一商人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天赋过人,20多岁时家中迭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败落,给他打击很大,后在好友祝枝山规劝下发奋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南京)试,得中第三名解元。一年后,他赴京城应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小吏,此后以卖画为生,名满江浙,诗酒风流笑傲江湖,其经历及事迹富于传奇色彩,被后世写入多种野史杂著,广为流传,成为古代最有名气的画家之一。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年,唐伯虎应宁王朱宸濠之邀,赴南昌半年多,后察觉宁王图谋举兵反叛朝廷,遂佯狂脱身归家乡,仍受官府监视,郁郁不得志。晚年生活困窘,穷愁潦倒,54岁即病逝。
他玩世不恭,喜近女色,却又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杰”,开创了传承至今的吴门画派。唐伯虎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成就卓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传世画作甚多,散布于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博物院馆。
唐伯虎的山水画代表作有《王鏊出山图》、《沛台实景图》、《关山行旅图》、《行春桥图》、《春山伴侣图》、《山路松风图》、《落霞孤鹜图》、《两洲线多幅,大多被编录入《中国绘画史》、《中国历代名画》、《唐寅画册》、《中国古代绘画图录》等画书,海内外民间还散失了一部分。此外,这位明代大画家定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画作被毁于历代兵火与,沉埋进历史的漫漫积尘中。
《烈火的秘密“线”争夺战》一文中说到,《金山胜迹图》是清末从清宫中流出,且由汪精卫、陈璧君夫妇收藏到抗战初,那么近代、现代许多文史著作及档案史料中,就应当能够查到它的名录,但令人遗憾的是并无其影踪。
当然,今天我们也不能排除明代或清代确有过与《金山胜迹图》同名的画作,且冒托唐伯虎之名而存藏于世。但它无论如何不太可能成为懂书画的乾隆皇帝的大内至爱藏宝。况且,多次南巡的乾隆皇帝不至于去苏州花重金买唐伯虎的画。若他想得到这些名画,只稍稍开至尊“金口”,自会有抚台、总督将军等地方文武大员恭恭敬敬地呈奉至御座前。
可见,《金山胜迹图》的来历就不太可信。还要说到的一点是文中提到的“护宝夺宝”故事中至关重要的前一段,也就是1940年1月,陈璧君打扮成进香的贵夫人,将《金山胜迹图》妥加伪装,携往天津郊区独乐寺,欲交给住持愚山和尚代为存藏,云云。
这段叙述更令人感到很不可信。须知1940年1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一伙分子正集中于上海虹口日租界内,忙于筹划傀儡政权。据近年出版的《周佛海日记》和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汪精卫日记》(原稿)披露:当时陈璧君从未离开住地,因她是这个汉奸小集团的财政总管,正监督何炳贤(后任汪伪卫生部总监、伪中央军校教育长)管理账务,忙得不可开交,她怎么可能有闲时去一二千里外的独乐寺藏宝?
1940年3月,汪伪政府便在日军枪刺保护下,在南京粉墨登场。陈璧君一心求荣,怎么有心思跑到天津远郊独乐寺藏宝,与日本主子麾下的文化大特务山本四太郎“躲猫猫”,“捉迷藏”?这些情节的离奇着实匪夷所思。
最后再说一下,独乐寺位于天津远郊蓟县城西门外,一说因寺西北有独乐水,故名;另说安禄山在此起兵叛唐,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称独乐寺。它始建于唐代,千余年里迭遭兵火兴废。抗战爆发后,李运昌领导的八路军冀东支队为保家卫国,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独乐寺部分僧人也奋起投入抗战。日军大扫荡报复,曾纵火焚毁独乐寺的西半部分建筑。陈璧君绝对不可能莫名其妙地舍近求远,迢迢千里前往战火燃烧不已的冀东山区的独乐寺,托愚山和尚收藏所谓的名画《金山胜迹图》……
总之“线”之说,似乎只可作为人们的一种谈资,切不可将故事内容信以为真,而且这样想像力太丰富的藏宝、夺宝故事,似乎并不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丑恶面目。事实上,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我国掠夺的珍宝文物真是太多太多了,有待我们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和事实予以揭露。
虽然历史过去了这么多年,这幅真迹至今也没有再现身,不论日本人得到的那幅是真迹,还是汪精卫保护的那幅是真迹,亦或者真迹还被隆裕太后藏在深宫某处,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谈资。